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大学 > 大学信息 >

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

[摘 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高质量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做实重点人群招生工作,对接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同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内涵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创新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职能。2018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在校生1133.70万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作出了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新挑战,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目标,需要加快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做实重点人群招生工作,对接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同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

加快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突出,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力资源支撑。2012年以来,我国高职(专科)院校从1297所增加至1418所,招生人数从314.78万人增加到368.83万人,在校生人数从964.23万人增加到1133.70万人,专任教师从42.34万人增加到49.8万人。与此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仍以政府举办为主,公办高职院校占比约80%;办学经费仍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比超过60%。面对大规模扩招的新任务,亟须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快速增加高职教育资源供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实现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需要形成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积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高职教育,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一是加快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社会多元主体办学转变,鼓励新增高职教育服务和产品由企业等多方提供。用“金融 财政 税收 土地 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手段,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有条件的大企业积极出资举办、参与高职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职院校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设立学徒岗位,创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担大规模扩招指标。二是统筹多层次、多类型职业院校扩大资源供给。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职院校转型,进一步扩大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招生指标和培养规模。修改完善高校设置标准,将一批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三是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探索通过土地、校舍等要素低租金或者零租金等方式,创新多元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办学的高职教育改革新模式、新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职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将民办高职院校纳入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框架,综合降低其办学成本,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的信心和活力,扩大教育服务容量和空间。

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拓宽高职院校入学渠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18 22周岁适龄人口,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统一招生、中高职衔接、单独考试招生等。调研发现,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跨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随着高考报名人数趋稳以及本科招生规模增加,部分地区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有些学校的学生报到率低于70%。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一些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就学群体,却无法通过常规考试招生办法进入高职院校。

面对生源结构和服务对象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创新考试招生办法,构建“多样化评价、多元化录取、多渠道入学”的考试招生制度,让更多愿意并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进入高职院校。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继续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在综合评价中更加突出职业素养的比重,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体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考试方式。二是在录取方式上,面对普通高中生、中职毕业生等传统学生群体,综合运用全国统考、单独考试、提前录取、中高职贯通招生(与中职学校建立3 2或5年一贯制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不同办法,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技能拔尖人才等迫切需要接受高职教育的非传统群体,探索实行申请审核、注册入学、免试入学等方式,保障其能够顺利入学。三是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加强考试招生能力建设,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招生录取条件的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载体,让高职院校走进高中、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家庭,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大好前景,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目标群体报考高职院校。

着力做实重点人群的招生工作,提供系统化配套支持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职院校扩招有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利于针对性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从实践经验看,是否拥有技术技能专长,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因缺乏“一技之长”而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开发投资,他们将徘徊在社会边缘,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高职院校扩招不仅指数量规模扩大,更要对生源对象的结构进行优化,并适用区别化的配套措施。

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民生责任,打开封闭办学的围墙,着力扩大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招生规模。一是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确保生源质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录取标准和方式,增加中高职衔接招生指标。二是加快研究制订具体制度和办法,将支持退役军人进入高职院校纳入军人转业退役政策,支持适合的退役军人进入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教育和培训。鼓励支持设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集团(联盟),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三是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的务农劳动力数量减少、就业能力不强、接受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低等现象,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高职院校和涉农专业点,通过招收合适的农民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建立“两不愁、三保障”的系统性配套支撑政策。强化对重点人群的入学帮扶,通过减免学杂费、提供临时宿舍、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提供就业岗位等手段,解决就读高职院校的后顾之忧,建立有利于重点群体接受高职教育的灵活学习制度,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培训方式,用好这些群体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不愁吃、不愁住、保入学机会、保学习方便、保学习时间”的保障网。

对接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型分区域实现扩招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践行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对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贡献显著增强。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质量、水平上与现代行业产业体系、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就业难”与“技工荒”的问题同在,“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并存,部分领域、行业、区域发展的压力更趋突出。

高职院校扩招赋予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新的发展空间。面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刀切”,需要紧贴重点行业发展、重点产业需求、重点区域规划,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实现扩招目标。一是强化省级政府统筹高职院校扩招方案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建立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扩招的工作协调机制。试点加强一批高职院校与对应行业部门或品牌企业的对接机制,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统筹指标投放、经费投入、学科专业、招生就业等事项。二是积极对接现代产业需求,加快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生源扩招;加快与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生源扩招。三是密切对接区域发展规划,分地区实现扩招目标。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情,高职院校扩招指标建议向三类地区倾斜:向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倾斜;向经济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供给;向“三区三州”等脱贫攻坚主战场倾斜,围绕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伴随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提升,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学生规模和经费投入占比看,我国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仍需大幅增加。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平均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 3倍,扩招100万人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带来很大压力。

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需要持续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力度,大幅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一是深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同步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健全融资机制,提升社会资本进入高职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把高职教育办好做大。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注重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新增教育经费要向高职教育倾斜,向高职院校数量多、规模大、贡献突出的地区倾斜,向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增加专任教师数量。针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聘任机制僵化、过多强调高学历、缺乏产业经验等突出问题,鼓励高职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吸引更多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投身高职教育,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制定政策支持高职院校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探索在部分高校中推广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三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和培训标准体系,梳理摸清各地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实训基地、安全设施等资源条件,科学测算、核对现有高职院校的扩招规模,大幅改善薄弱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推动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民办高校分类管理风险评估和防范对策研究”(批准号:CIA170273)的研究成果]

【作者:景安磊 周海涛,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原载2019年第八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