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 热点聚焦 >

科学研究没有休止符

导读 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8项,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奖3项,发表SC

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8项,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奖3项,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作为第一设计人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这是年仅40岁的祝效华给人生交的一份答卷。

面对这份漂亮的答卷,不了解他的人或许会说:“这个人做科研有天赋。”但认识他的人都表示:“祝效华做科研有拼劲。”

2005年,祝效华完成了在西南石油大学9年的学习,取得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自那时起,他便一直专攻钻井提速理论与方法研究及钻井提速工具研制领域。其间,他先后赴大港油田做博士后,去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围绕油气井工程、工程力学深入钻研。

然而,对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科研之路都是充满荆棘的,没有捷径可走。祝效华回忆,他的第一篇高水平文章,历时两年,经过了6次退稿,才最终发表。他的第一个专利技术,则历时3年半,经过数十次失败才最终试验成功。他最近攻关完成的一项提速新方法,更是陪伴他走过了8年多的时间。

“做科研一定要沉潜下去。”祝效华始终以此为戒。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日子是枯燥的,也是充实的。“他每天基本保持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却仍然看起来干劲十足。”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张旭伟说,“不管多晚,只要我们想找祝院长聊点工作,他都在。”由于他常常早出晚归,连实验楼的保安都感叹,“就是黑夜里,我也能认出祝老师的身影。”

“从转让专利中获取的报酬,大都被重新投入到新的实验研究中。”祝效华说,因为有些实验周期较长,且实验设备昂贵,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研究进度,他都会先垫付实验经费。

尽管自己跌跌撞撞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但面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祝效华却从不藏私,总是满怀热情地和他们分享一些诀窍。

“先锁定重大工程问题,再梳理关键科学问题,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再对所研究的技术或提速工具进行多轮次的试制、单元试验、整机实验,等到成熟度达到90%以上再找企业洽谈合作。同时,做选题要窄口径入手,然后纵深发掘,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当然还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盲目跟风……”每当与青年人分享起自己的科研之道,祝效华总有些收不住话匣子。

除了毫无保留分享经验,祝效华还会手把手带领青年教师过学术关。“之前写SCI论文一直找不准方向,十分沮丧。”机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石昌帅说,“找到祝老师后,他毫不推辞,数次指导我修正方向、几易其稿,最终被成功采用。”

因为科研能力强,为人热情,祝效华的“名气”很快在教师中传开了。不少其他院系的老师遇到工作问题或人生困惑时,也会主动来向祝效华取经。

除了帮扶青年教师,祝效华对自己的学生也十分负责。“老师会让我们自己检索资源,下载高水平论文,然后让我们去查阅文献,去翻译解释,然后课堂上再进行讨论。”机电院学生张柠说,这种研讨式的上课方式,给他们开启了一扇走向科研的大门。

面对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生性乐观的祝效华即使有时压力有些大,他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纾解方式。

“又闻鸿声离戍楼,排雁一字入清秋。”“西风吹渭水,南雁迟云飞。”“秋晓执山辔,踱归暮尽时。”……这些记录在祝效华个人网络空间的小诗,都是他随笔原创的。自去年爱上用诗歌表达以来,像这样的小诗他已经写了300多首了。上班路上、朋友相聚、出差途中、久遇难题不解时,他都会即兴作诗一首。通过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并把这份情怀投入到科研事业中,祝效华总能把最好的自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如今,祝效华已经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成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但他逐梦的脚步从未因为这些殊荣有所减缓。

他的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梦:国内没有专门团队做钻井提速研究,而国外此类产品的价格高达数倍乃至十几倍之多。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就必须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

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待了22年的西南石油大学,他心里始终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那就是“要依靠走原创开发这条路,不断提升学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科研与教学工作没有休止符。”祝效华说。这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他也将带着这份研究精神追梦前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