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想让孕妇主动辞职怎么办】在职场中,孕妇的权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有些公司出于成本、管理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对怀孕员工采取一些“变相劝退”的手段,导致孕妇面临被迫辞职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合法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是每位孕妇都应了解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常见“劝退”方式及应对建议
| 常见做法 | 法律风险 | 应对建议 |
| 1. 调岗、降薪、减少工作量 | 违反《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属于变相辞退 | 保留证据,如调岗通知、工资单等,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
| 2. 不安排加班或重要任务 | 可能构成歧视,影响晋升机会 | 记录相关情况,必要时申请仲裁 |
| 3. 暗示或直接要求辞职 | 明显违法,可能构成解雇 | 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维权 |
| 4. 以“岗位调整”为由终止合同 | 若无合理理由,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 可主张赔偿金,依法维权 |
| 5. 避免安排孕妇参与项目 | 影响职业发展,涉嫌性别歧视 | 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异议,必要时提起诉讼 |
二、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怀孕、生育等原因降低女职工工资、予以辞退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法》第29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禁止对妇女进行就业歧视,包括怀孕期间的歧视。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明确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享有特殊保护。
三、维权途径
1. 内部沟通:首先与人事部门沟通,说明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收集证据:保留所有与公司沟通的书面材料、邮件、短信、录音等。
3.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可拨打12333热线或前往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
4. 申请劳动仲裁:若协商无果,可在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 提起诉讼: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结语
面对公司试图让孕妇“主动辞职”的行为,关键在于保持冷静、保留证据、依法维权。法律赋予了女性劳动者充分的保护,不应因怀孕而失去工作的权利。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必沉默,积极寻求法律帮助才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实际法律条款与职场现实编写,旨在提供实用信息,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格式化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