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问答 >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2025-11-01 06:56:36

问题描述: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跪求大佬救命,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1 06:56:36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著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一个工匠献琴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古物、不识真伪的现象。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原文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一日,献诸朝。有工观之曰:“此非古琴也。”乃易其弦,以他木为之。于是人皆曰:“此古琴也。”工之侨闻之,叹曰:“世之好古者,徒好其外,而不求其内也。”

二、现代汉语翻译

工之侨得到了一棵优良的桐树,把它砍下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金玉相击。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有一天,他将这把琴献给了朝廷。有一位乐师看了之后说:“这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他换上了其他木材的琴弦,人们便都说:“这是一把古琴。”工之侨听到后感叹道:“世上那些喜欢古物的人,只是喜欢它的外表,而不去探究它的内在。”

三、与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往往只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其本质和价值。作者借此批评了当时社会中盲目崇尚古物、不辨真伪的风气,呼吁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重视内在品质。

四、表格对比

项目 内容
文章标题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作者 宋濂(明代)
体裁 寓言性散文
故事梗概 工之侨做琴献给朝廷,因乐师更换琴弦而被误认为古琴,引发感慨
主旨 批评盲目崇古、不识真伪的社会风气,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翻译要点 “金声而玉应”意为声音清脆如金玉相击;“世之好古者”指喜欢古物的人
现代启示 不应只看表面,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避免盲从与虚荣

五、结语

《工之侨献琴》虽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现代社会中某些浮躁风气的警示。在当今信息纷杂的时代,我们更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被表象迷惑,真正认识事物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