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伏无违的词语解释】“拱伏无违”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种完全服从、毫无反抗的状态。该词多用于描述人物或群体在面对权威、力量或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时,表现出极度的顺从和臣服,没有任何违背或抵抗的行为。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在《西游记》中被广泛使用。在书中,“拱伏无违”用来形容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后,对天庭和佛祖的绝对服从,表示他从此不再反抗,一切听从安排。
一、词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拱伏无违 |
| 出处 | 《西游记》 |
| 释义 | 表示完全服从、毫无反抗的状态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或群体对权威的绝对服从 |
| 近义词 | 唯命是从、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
| 反义词 | 反抗、叛逆、不服从 |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比喻性表达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拱伏无违”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是描述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降服后的状态。原文中提到:“那大圣见了,心下惶恐,不敢高声,只得拱伏无违。”意思是孙悟空被如来制服后,只能低头顺从,不敢有任何违抗。
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引申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强大势力时的无奈与顺从。它不仅限于《西游记》中的情节,也常被用于现实生活中对某些现象的比喻。
三、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中:
- “他虽有万般本领,却因拱伏无违而无法施展。”
- “自被朝廷招安后,梁山好汉们皆拱伏无违。”
2. 现实生活中的比喻:
- “在公司制度面前,员工们大多拱伏无违。”
- “面对强权,有些人选择拱伏无违以保全自己。”
四、词语情感色彩
“拱伏无违”带有明显的被动意味,通常用于描述个体在压力或权力下的无奈服从,而非主动自愿的顺从。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词。
五、总结
“拱伏无违”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对权威或力量的彻底服从。它源于经典文学作品,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既可以作为描写人物行为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对社会现象的隐喻。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文化中的权力关系与服从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