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 热点聚焦 >

医学知识: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导读 目前关于到医学知识: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一类的信息是很多小伙伴们都非常关心的,很多人也是经常在搜索关于医学知识:什么是骨髓增

目前关于到医学知识: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一类的信息是很多小伙伴们都非常关心的,很多人也是经常在搜索关于医学知识: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方面的信息,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此类的信息,小编就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一 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又称MDS。MDS是一种后天性疾病,实际上其包括一组病症,但都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所引起,且最早都起源于某一个造血干、祖细胞,故称为克隆性造血异常。此种造血细胞的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即造血的质量很差,所形成的血细胞为“次品”或“废品”,寿命很短,故骨髓检查时血细胞增生很好,甚至较正常人还活跃,但制造的血细胞在外周血中寿命缩短,造成一种或一种以上血细胞数量的减少。当然骨髓中发育异常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检查时可发现形态异常,统称为病态造血。

MDS中某些患者可稳定多年,甚至10余年,有时还有好转的趋势,但相当部分患者往往缓慢地向急性白血病转化,这个过程可长达数年,但少数患者可在数月甚至数周内快速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其中绝大多数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由于多数MDS患者均在病程的晚期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故MDS又曾称为白血病前期。

MDS的发病率为2~4/10万人口,即每年每10万人中有2~4人发病。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增多,有报告7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发病率高达20~22/10万人口。有人认为MDS是一种老年病,因为80%以上的患者年龄>60岁,而儿童中很少见,发病率仅为0.3/10万人口。男性较女性多见,比例约为1.8∶1。

二 病因

和白血病一样,MDS的病因至今未明,仅发现一些MDS发病的危险因素,如电离辐射,强电磁场,使用细胞毒类化疗药物,长期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杀虫剂、染发剂等。问题是接触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仅一小部分发病,因此必定存在导致MDS的内因。虽然已经发现MDS患者中存在染色体异常、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异常,以及多种免疫功能异常。但上述异常是MDS的原因还是结果,意见不一,更多学者倾向于是MDS的疾病结果,其真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确定。

三 临床表现

本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血细胞异常的程度,通常以贫血为最主要的临床征象,患者常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本人或家人诉说面色苍白。如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20×109/L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较急性白血病少见,程度也较轻。出血常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及瘀斑、鼻出血、牙龈渗血、育龄期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内脏出血较少见。患者即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感染,尤其是严重的感染并不常见。此外,肝、脾、淋巴结大多无明显肿大,即使肿大,程度也轻。

虽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当其发展至向急性白血病转化阶段,则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可逐渐或突然显示,如以发热为特征的各种感染、出出血倾向,或原有的出血明显加重,包括内脏出血,如咯血、呕血、黑便、尿血,甚至突发颅内出血而造成偏瘫、意识不清直至昏迷。

四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典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程度不一,以中度贫血多见,即血红蛋白在60~80g/L左右。白细胞大多波动于2×109/L~3×109/L,少数病例低至2×109/L以下,甚至<1×109/L。在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前可逐渐升高,可高于10×109/L。血小板常波动在20×109/L~60×109/L,少数患者可<20×109/L,甚至<10×109/L。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一系血细胞或二系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白细胞反而轻度增高。

2.骨髓、外周血涂片检查

可出现一系、二系或三系血细胞发育障碍导致的形态异常,即前述之病态造血,这是诊断MDS的必要条件。

(1)红细胞生成异常表现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出现大红细胞,甚至巨大红细胞;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显示巨型变,细胞核和细胞浆发育不平衡;做铁染色时,可见部分有核红细胞内铁颗粒围绕细胞核排列,称为环状铁粒幼细胞。

(2)粒细胞生成障碍中性粒细胞胞浆中颗粒减少或增多,也可缺如;正常的成熟分叶核细胞大多分叶3个左右,MDS时仅有2个分叶,甚至不完全的2个分叶,或分叶过多,达5个或以上;粒细胞也可呈巨型变,即个体变大;出现数量不一的原始细胞,即等同于白血病细胞。

(3)巨核细胞生成异常外周血出现巨大血小板,骨髓中出现小巨核细胞(正常骨髓的巨核细胞均个体很大),且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胞浆颗粒减少。

上述血及骨髓涂片的血细胞发育异常鉴定需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形态学技师执行,有一定难度。诊断有困难时,应去有血液专科的大医院会诊。此外,骨髓活检制成病理切片观察也有助于诊断,但大多数病例仅经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涂片即可做出诊断。

3.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异常在MDS十分常见,但尚未发现标记染色体(即发现此异常染色体就可做出诊断)。较常见的异常为-5(5号染色体缺失)、-7、+8(8号染色体多一个)、5q-(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7q-、11q-、12q-、20q-。

4.骨髓干细胞培养

对诊断也有参考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的干细胞集落减少、生长不良。

五 诊断

此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血象和骨髓的病态造血改变并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诊断应考虑以下3点:①至少有2个系列的骨髓造血异常;②若仅有1个系列的造血异常,需伴有血细胞的克隆异常;③需排除其他血液病(巨幼红细胞贫血、药物引起的造血异常、肝衰竭引起的慢性贫血、免疫因素所致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病)。

在儿童将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分为以下五型:①难治性贫血(RA):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下称原+早)<5%,血中原+早<1%;②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幼红细胞(RARS):骨髓及血象似RA,但骨髓中出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骨髓中原+早5%~20%,血中原+早<5%;④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在转变中(RAEBT);

符合下述一项即可诊断:①但中原+早>5%;②骨髓中原+早20%~30%;③不成熟细胞出现Auer小体。④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骨髓象及血象似RAEB,但血中单核细胞≥1.0×109/L。

六 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

迄今为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用,虽有各种不同药物,或不同的治疗方案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报告,但结果大多不尽一致,很难获得重复。目前唯一能治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方法是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1)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虽可根治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但移植相关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另有20%左右的复发率,真正能长期无病生存,甚至认为已根治者仅40%左右。因此,选择移植需慎重。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最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者并非全部或大多数,也仅30%左右,故一些相对病情稳定的亚型,如RA及RAS亚型通常不主张积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原始细胞比例高(血和骨髓之一超过5%)、具有不良染色体、2系及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者,也就是根据上述几项进行预后评分的积分高者考虑进行移植。但移植的前提是患者年龄必须小于50岁,同时有HLA配型一致的供者。总之,要严格掌握移植指征。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难于完全清除体内异常克隆的发育不良的造血细胞,包括抽取自体骨髓和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中也混有上述异常克隆的造血干细胞,复发率高,效果不理想,故很少推荐选用。

2.区分亚型给以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困难、方案混乱的另一原因是此征亚型多,不同亚型的病情有很大的差异,用同一药物或同一方案治疗不同亚型显然不尽合理。不同亚型的自然病程有较大差异,中位生存时间在RAS为49个月、RA为37个月、CMML为22个月、RAEB为9个月、RAEBT为6个月。因此,各亚型的治疗策略应有所区别。

3.对症治疗贫血、感染、出血

根据统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正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在30%左右,而70%左右的病例一直处于顽固性血细胞减少状态,临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贫血引起的各种症状、白细胞减少招致的各种感染,以及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各种程度不一的出血。治疗上主要应对上述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1)补充、替代治疗贫血严重者(血红蛋白通常≤60g/L)定期输注浓缩红细胞;有明显出血者(血小板通常<20×109/L)定期输注浓缩血小板。

(2)治疗各种感染性并发症根据感染情况分别选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严重感染伴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通常<1×109/L)时,也可短期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但无感染者,即使白细胞很低,也不推荐长期或定期使用,因为此类药物增高白细胞的作用短暂,停药后1~2周即失效,白细胞又降至原有水平。

(3)药物纠正贫血部分病例使用红细胞生成素(EPO)有效,可升高或稳定血红蛋白,停止或减少输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时,剂量要大(每日10000单位,每周3~5次),部分病例才有效果,然花费也多。

(4)药物纠正血小板减少如无明显出血,单纯血小板减少时不主张选用。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有暂时提升血小板的作用,达到止血目的即可,不宜长期应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