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海淀小升初对口直升校增至18对

海淀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工作成果时透露,在科大附中与附小之间、在首师大附中一分校与玉泉小学之间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扩大了优质学位供给。

观教君了解到,自2018年起,玉泉小学自小学一年级新生起,按40%的比例直升首师附中一分校,在两校之间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科大附小自2019年小学入学新生起,按照30%比例直升科大附中。有关人士透露,原则上六年后实施该政策,给予学生自愿选择的权利。也可根据学校双方的申请,提前启动实施。

业内人士分析,越来越多对口直升机制建立,为更多学校探索中小学衔接教育创造条件。

启动多校划片,预计今年出台细则并试点实施

按照海淀区教委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

前段时间,当不少家长和吃瓜群众还在琢磨海淀多校划片是否会如期启动时,十一龙樾实验中学、上地实验学校、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学校对外张贴的幼升小政策公示,表明上述政策今年将正式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所学校过去都是小区配套校,按照原来政策,属于对应小区、符合条件的孩子小升初时可直接就读。随着多校划片的启动,三所学校之前各自对应的小区,今年1月1日之后购房的将只能参加多校划片,在这之前购房的仍可按照原有政策进行入学。

在今年海淀两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区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办法,细化实施多校划片入学政策。

业内专家分析,预计今年海淀区将针对多校划片政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并启动试点。多校划片在操作起来确实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可以在划片上会兼顾不同层次的学校,建立一个个相对均衡或稳定的幼升小入学单元;另外可以面向不同群体实施多校划片。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依据海淀区将来出台的细则来确定。

扩大初中入学就近登记范围和计划,更多民办校将纳入

今年,海淀区还将继续扩大登记入学的计划和范围。除区属公办学校和大学附中外,还将把民办学校纳入登记入学范围。去年,海淀区进行了试点,将民办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属外国语学校列入登记入学范围。今年,海淀区更多民办学校将纳入登记入学范围。

按照海淀2018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符合海淀区初中入学条件的小学毕业生(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毕业生除外),按照自愿原则,依据区教委划定的登记入学区域,选择1-3所初中申请登记入学。对报名人数少于登记入学招生计划的初中,学生直接登记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登记入学招生计划的初中,采用电脑派位方式入学。

2018年,海淀小升初登记入学的初中校范围为全区所有公办初中学校及政府购买学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共包括64所初中校。其中,去年9月开学的首师大附中北校区和由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校北外附校成为2018年登记入学新增学校。

今年新增3000学位,十一晋元中学、北大附西三旗学校将招生

预计2019年,海淀区新招生的学校可以新增3000个学位。

据介绍,今年,海淀将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确保十一晋元中学、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启动招生;完成育英中学改扩建工程,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新址建设,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改扩建项目。

观教君打探到,作为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成员,西三旗学校纳入北大附中一体化管理。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是北大附中承办的一所海淀区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共27个班,校园位于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西路中关村西三旗科技园区,计划于2019年秋季开学。学校将在服务金隅科技园公租房的基础上面向周边地区招生。

关于十一晋元中学,之前圈友了解估计并不多,这所地处海淀区上庄大街和田村山南路交汇处的学校于2014年启动筹建工作,将于2019年9月开学。据悉,作为北京十一学校的一所分校,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将由十一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并全力推行十一学校教学改革模式。这所十一系学校的亮相,对于永定路学区来说无疑是个大利好。

入学政策“稳中有严”,继续探索特长人才培养机制

在今年重点工作中,海淀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前谋划招生入学工作,坚持稳中求严,完善政策,引导就近入学,稳妥解决学位缺口问题。

预计2019年海淀义务教育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在操作实施环节将更加严格,总体方向是继续压缩择校空间,引导幼升小和小升初就近入学。

另外,今年小升初首次取消特长生入学政策,未来科技、艺术、体育人才在中小学如何培养,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海淀区教委表示,海淀将充分发挥海淀区科技、艺术、体育教育优势,探索在特长生招生取消的大背景下的各类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还将筹建少儿美育院、构建足球优秀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机制,以及通过冰雪运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观教君认为,未来取消和升学挂钩的特长生,海淀预计将在学区、集团等体系中探索艺术、科技、体育等特长人才的贯通培养机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