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王羲之在墨池练字的故事,表达了对勤奋学习精神的赞美。以下为《墨池记》的原文、翻译及。
一、原文
> 墨池记
>
> 临川之城东,有地名“墨池”者,其上为山,下为溪,中有石,可坐数百人。予尝游焉,见其水清而深,盖古之善书者尝居此。或曰:“王右军尝居此。”
>
> 予谓:“不然。夫善书者,非徒笔墨之事也。必有志于道,而后能至于艺。王右军虽以书名世,然其学亦不废。尝言:‘书,心画也。’故其书如其人,其人如其书。若徒习其形,而不求其意,则无益于道矣。”
>
> 夫墨池者,岂特为书者之乐?实乃学者之镜也。观其水之清,知其心之明;观其石之坚,知其志之定。后之学者,当以此为鉴,勿忘其本。
二、翻译
> 墨池记
>
> 在临川城的东边,有一个叫“墨池”的地方,上面是山,下面是溪,中间有块石头,可以坐几百人。我曾经游览过那里,看到这里的水清澈而深邃,大概是因为古代擅长书法的人曾在这里居住。有人说:“王羲之曾经住在这里。”
>
> 我说:“不是这样的。擅长书法的人,不只是写字那么简单。必须有追求大道的心志,然后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王羲之虽然因为书法闻名于世,但他的学问也不荒废。他曾说:‘书法是心灵的描绘。’所以他的书法就像他本人,他的为人也像他的书法。如果只学习表面的技巧,而不去探究其中的意义,那就对大道没有帮助了。”
>
> 那个墨池,难道只是书法家的乐趣吗?它更是学者的一面镜子。看那水的清澈,就知道心的明亮;看那石的坚硬,就知道意志的坚定。后来的学者,应当以此为借鉴,不要忘记根本。
三、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曾巩(北宋文学家) |
出处 | 《元丰类稿》 |
主题思想 | 强调学习书法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修养与志向,提倡以书为道、以心为本的学习态度。 |
核心观点 | 书法是心灵的表达,学习应注重内在修养而非仅模仿形式。 |
墨池象征意义 | 象征清净、坚定与修养,是学者修身养性的象征。 |
王羲之角色 | 作为书法大师,代表技艺与人格的统一,体现“书如其人”。 |
写作目的 | 借墨池之名,劝诫后人重视学习的根本,追求道德与艺术的结合。 |
四、结语
《墨池记》虽短,却蕴含深远哲理。曾巩通过墨池这一具体景物,引申出对学习与修养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宋代文人重德重道的思想传统。今天读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