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出自《杜工部集》,属于“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期间,官府在石壕村强行征兵的残酷现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一、
《石壕吏》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诗人夜宿石壕村时,亲眼目睹官吏深夜抓丁的情景。老妇人为了保全家人,主动请缨应征,最终被带走。诗中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血泪,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无奈与悲惨命运。
二、原文节选(节录)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石壕吏 |
作者 | 杜甫 |
朝代 | 唐代 |
类型 | 叙事诗 |
出处 | 《杜工部集》 |
题材 | 战争、民生、社会现实 |
主题思想 | 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
诗歌结构 | 五言古诗 |
表现手法 | 白描、对比、细节刻画 |
人物形象 | 老妇人(坚强、无奈)、官吏(残暴) |
诗中情感 | 悲愤、同情、哀痛 |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情节真实、情感真挚 |
四、结语
《石壕吏》作为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理解历史中普通人的苦难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