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头丧气的解释及成语故事】“垂头丧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情绪低落、失去信心、精神不振的样子。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垂头 | 头部低垂,表示无精打采 |
丧气 | 没有精神,情绪低落 |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失败、挫折或失望而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
近义词:灰心丧气、萎靡不振、闷闷不乐
反义词:兴高采烈、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二、成语来源与故事
“垂头丧气”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导虽位极人臣,而性谦和,每遇人皆以礼相待,故当时士人莫不敬之。然其子王悦,少有才名,尝与人论议,语多不逊,人皆笑之。导闻之,叹曰:‘此子虽有才,然终不能成大事也。’后悦果败,人皆谓导有先见之明。时人咸叹曰:‘王导之子,垂头丧气,岂非天命?’”
不过,这个版本较为少见。更广为流传的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在徐州交战,刘备兵败,逃至吕布处求助。然而吕布却犹豫不决,最终没有给予支持。刘备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整日愁眉不展,垂头丧气,心中充满懊悔与无奈。
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垂头丧气”的形象,也成为了后人引用这一成语的重要依据。
三、使用场景
- 个人情绪低落时:如考试失利、工作受挫等。
- 描述他人状态:如朋友遇到困难,表现得无精打采。
- 文学作品中:用于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增强情感表达。
四、总结
“垂头丧气”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失败或打击后的低落情绪。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准确。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垂头丧气 |
含义 | 形容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
出处 | 《晋书》《三国演义》 |
近义词 | 灰心丧气、萎靡不振 |
反义词 | 兴高采烈、精神焕发 |
使用场景 | 个人情绪、文学描写、日常交流 |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对“垂头丧气”这一成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