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用来形容双方在地位、权力或立场上平等,彼此不相上下,甚至形成对立局面。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两个势力、组织或个人之间关系平等但存在分歧或竞争的状态。
“分庭抗礼”原意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分别在庭院中相对而立,表示平等对待。后来引申为双方在地位、权力、观点等方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常见于政治、商业、学术等领域,表示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可能有竞争或对立的关系。
表格展示:
词语 | 分庭抗礼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出处 | 《礼记·曲礼下》:“君与夫人不同席而坐,……大夫士则分庭抗礼。” |
本义 | 古代宾主相见时,在庭院中相对而立,表示平等对待。 |
引申义 | 双方地位、权力、观点等相当,彼此对立或竞争。 |
使用场景 | 政治、商业、学术、文化等领域,形容双方势均力敌。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平起平坐、旗鼓相当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屈居人下、甘拜下风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示例 | 两国在谈判桌上分庭抗礼,互不妥协。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分庭抗礼”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