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古代经典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然而,在现代语境中,许多人对这句话的原文产生了疑问:“是人”和“斯人”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这篇文章将从出处、用字差异、语言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两者的区别与来源。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如下: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将重大责任交给某个人时,必定会先让他经历种种磨难,以锻炼他的意志和能力。
而“斯人”则并非出自《孟子》,而是后人误传或误写的结果。
二、“是人”与“斯人”的区别
项目 | 是人 | 斯人 |
出处 | 《孟子·告子下》 | 非古文原句 |
含义 | 这个人 | 这个人(语气更强调) |
用法 | 正确原文 | 常见误写 |
来源 | 古代经典 | 现代误传或误记 |
文化影响 | 被广泛引用 | 多用于网络或口语中 |
三、为何会有“斯人”之说?
“斯人”在古汉语中确实存在,意思是“这个人”,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但在《孟子》原文中,明确使用的是“是人”。因此,“斯人”并非原文,而是后来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可能的原因包括:
1. 音近混淆:在口语中,“是”与“斯”发音相近,容易被误听。
2. 书写错误:在手抄本或印刷本中,笔误导致“是”被误写为“斯”。
3. 文化误读:部分人认为“斯人”更有文学感,从而选择使用。
四、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强调的是“这个人”,即即将承担重任的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命运与磨难的关系,鼓励人们在困境中成长。
若使用“斯人”,虽然在语法上并不错误,但不符合原始出处,也不符合学术规范。
五、总结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孟子》中的原文,正确无误;而“斯人”则是后人误传或误用的结果。在正式场合、学术写作或教育中,应使用“是人”这一版本。
项目 | 内容 |
正确说法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误传说法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误为“斯人”) |
出处 | 《孟子·告子下》 |
意义 | 强调磨难与成长 |
建议 | 在正式场合使用“是人” |
结语:
“是人”与“斯人”的争论虽小,却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学习和传播经典时,应尊重原意,避免因误读而误导他人。只有准确理解古文,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深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