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A是用俄罗斯零件组装的苏27】近年来,关于中国空军装备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歼-11A战斗机的来源问题也一直是公众讨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歼-11A是基于苏-27战斗机进行国产化改进的产物,但具体是否完全由俄罗斯零件组装,仍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争议。
本文将对歼-11A与苏-27的关系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两者在关键方面的对比,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
歼-11A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SK战斗机的授权生产型号。其最初的机身、发动机、雷达系统等核心部件主要来自俄罗斯,因此在最初阶段,歼-11A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用俄罗斯零件组装”的苏-27。
然而,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沈阳飞机公司(现为中航工业沈飞)逐步掌握相关技术后,歼-11A开始逐步实现国产化,包括更换国产航电系统、雷达、武器系统等。到了后期,歼-11A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俄制组装机”,而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生产能力。
尽管如此,早期的歼-11A仍然保留了苏-27的基本气动布局和部分关键部件,因此它在外观和性能上与苏-27高度相似。
二、歼-11A与苏-27对比表
项目 | 苏-27(原版) | 歼-11A |
国家 | 俄罗斯 | 中国 |
研发时间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 | 1990年代初期 |
首飞时间 | 1986年 | 1998年 |
发动机 | AL-31F或Mikoyan M-15 | 前期使用AL-31F,后期换装涡扇-10 |
雷达系统 | N001雷达(PS-27) | 后期换装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 |
航电系统 | 俄制航电 | 逐步国产化 |
武器系统 | 俄制空空导弹、航炮 | 逐步换装国产导弹和航炮 |
气动布局 | 与苏-27相同 | 与苏-27基本一致 |
生产方式 | 俄罗斯自行生产 | 中国授权生产并逐步国产化 |
性能表现 | 优秀的高空高速性能 | 在基础上进行改进,性能逐步提升 |
三、结语
歼-11A的确起源于苏-27,早期的机型确实依赖于俄罗斯提供的零部件。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在该机型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使得歼-11A逐渐摆脱了“组装机”的标签,成为一款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型战斗机。如今,歼-11系列已发展出多个改进型号,如歼-11B、歼-11BS等,代表了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