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春草木深原文】“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句诗描绘了战乱之后,春天来临,城中草木繁茂却人烟稀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
一、原文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诗句 | 城春草木深 |
出处 | 杜甫《春望》 |
全诗内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二、诗句解析
“城春草木深”是整首诗的开头两句之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字面意思是:春天来了,城中草木茂盛生长。但结合全诗背景来看,这里的“城”指的是长安(今西安),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萧条状态。虽然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但城市已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显得格外冷清。
三、诗歌背景
项目 | 内容 |
创作时间 |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
背景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被困于长安,目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
主题 | 战乱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四、艺术特色
1. 对比手法:用“城春”与“草木深”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对比,突出战乱后城市的荒凉。
2. 情景交融:通过春天的生机反衬战乱的残酷,增强了情感表达。
3. 语言凝练:仅用六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春日图景,极具感染力。
五、影响与评价
- “城春草木深”已成为描写战乱后荒凉景象的经典名句。
- 在后世文学中,常被用来借景抒情,表达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关注。
- 该诗句也被广泛用于语文教学,作为古诗词鉴赏的重要篇目。
六、总结
“城春草木深”不仅是杜甫《春望》中的经典语句,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景写情、以物寄思的典范之作。它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史”作家的独特风格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