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什么意思】“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双方在地位、权力或立场上平起平坐、互不相让的情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对立或竞争关系中的平等状态。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分庭抗礼 |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 出处 | 《庄子·渔父》:“吾与子异,子之文章,非吾所及也。子不为我言,吾亦不为子言。”后引申为分庭抗礼。 |
| 本义 | 古代宾主相见时,分别在庭院中相对而立,表示平等对待。 |
| 引申义 | 形容双方在地位、权力、意见等方面彼此抗衡、互不退让。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政治、商业、学术等领域中双方势均力敌的状态。 |
| 近义词 | 平起平坐、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屈居下风、甘拜下风 |
二、详细解释
“分庭抗礼”最早出现在《庄子·渔父》中,原意是指主人和客人分别在庭院中相对而立,以示尊重和平等。这种礼仪方式在古代是较为正式的见面方式,象征着双方的平等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庭抗礼”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势力、人物、团体之间在某些方面处于对等地位,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形成对抗或竞争的关系。
例如,在政治领域,两个政党可能在政策上“分庭抗礼”,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商业领域,两家公司可能在市场上“分庭抗礼”,争夺市场份额。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范围: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2. 语气色彩:带有一定程度的对抗性和竞争性,适用于描述双方实力相当但存在分歧的情况。
3. 搭配对象:常与“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词语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四、例句参考
1. 在这场辩论中,双方观点鲜明,可谓分庭抗礼。
2. 两家企业在市场上分庭抗礼,互不相让。
3. 虽然他们曾是朋友,但现在却因理念不同而分庭抗礼。
五、总结
“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描述。它强调的是平等、对等以及可能存在的对立关系。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以确保表达准确、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