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出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句著名诗句。它不仅体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原文出处
该句出自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诗写于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二、诗句解析
词语 | 含义 | 体现精神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没有登上长城就不是真正的英雄 | 表达了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 |
屈指行程二万 | 回头计算长征的路程已达二万五千里 | 突出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
长征 |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 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 |
三、历史背景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行军约二万五千公里,穿越十多个省份,最终到达陕北。这段历程充满艰险,但红军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这一壮举。
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时写下此诗,既是对长征艰辛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四、现实意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名言。它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适用于现代人面对挑战时的态度。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
诗句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含义 | 勇气与坚持,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迎难而上,追求理想 |
通过了解这句诗的来源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能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