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长物在王恭从会稽还的意思】“身无长物”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一则典故,讲述的是东晋名士王恭从会稽返回时,因家中贫寒,身上没有多余的财物。这句话后来成为形容人清贫、一无所有的成语。
一、原文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王恭是当时有名的士人,为人清廉正直。一次,他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回到京城建康(今南京),途中遇到一位友人,对方问他:“你从会稽回来,有没有带什么好东西?”王恭回答说:“我身无长物。”意思是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甚至连一件值钱的物品都没有。
二、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身无长物 | 身上没有多余的财物,形容极度贫穷 | 《世说新语·德行》 |
王恭 | 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 | 《世说新语》 |
会稽 | 地名,位于今浙江省,为东晋文化重镇 | 《世说新语》 |
长物 | 多余的物品,指非必需的财物 | 古代汉语词汇 |
三、典故意义
1. 体现清廉品德
王恭不带任何贵重物品回京,表现出他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 反映社会现实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生活奢靡,而王恭作为士人却能保持清贫,体现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3. 后世影响
“身无长物”成为形容人清贫、简朴的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
四、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身无长物”虽然不再特指贫穷,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足常乐”、“简朴生活”的理念仍值得借鉴。它提醒人们不要被物质欲望所束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安宁。
五、总结
“身无长物在王恭从会稽还”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士人品格的赞美,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思考。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清贫与道德的坚持,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世说新语·德行》 |
核心含义 | 清贫、无多余财物 |
人物 | 王恭 |
地点 | 会稽 |
现代意义 | 倡导简朴、知足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