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撰写的一篇哲学短文,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提纲并非正式出版的作品,而是马克思在流亡期间写下的笔记性质的文本,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并发表。这篇提纲集中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并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一、
《费尔巴哈的提纲》共有十一条,每条都针对当时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其核心思想包括: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抽象的理性或感性。
-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社会中与他人发生关系。
-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自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反对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
- 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历史不是由某种“绝对理念”推动的,而是由现实的社会发展决定的。
二、关键点对比表
| 条目 | 内容概要 | 马克思观点 | 对比对象 |
| 第1条 | 批判旧唯物主义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 第2条 |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强调人的社会性 | 抽象的人性论 |
| 第3条 | 哲学应关注现实世界 |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 唯心主义 |
| 第4条 | 批判宗教和哲学的脱离现实 |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意识形态的虚幻性 |
| 第5条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真理存在于实践中 | 传统哲学的思辨性 |
| 第6条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唯心史观 |
| 第7条 | 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 |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 英雄史观 |
| 第8条 | 旧哲学忽视实践 | 哲学应改变世界 | 书斋式哲学 |
| 第9条 | 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 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 | 自然界的被动性 |
| 第10条 |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 | 强调人的主动性 | 机械唯物主义 |
三、结语
《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标志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中走向独立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以社会关系为核心、以历史发展为动力的哲学观,为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