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比喻什么人】“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难、濒于死亡或失败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已经没有希望、却还在坚持的人。
一、成语释义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君之疾,若不速死,必为乱。”后引申为“苟延残喘”。
字面意思:苟,勉强;延,延续;残喘,残存的呼吸。合起来就是“勉强维持残存的呼吸”,即勉强维持生命。
引申意义:形容人在走投无路、濒临绝境时,仍然强行维持现状,没有彻底放弃。
二、适用对象分析
| 对象类型 | 描述 | 常见场景 |
| 濒死之人 | 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仍顽强求生 | 医院重症监护室、临终关怀 |
| 失败者 | 事业、感情等遭遇重大挫折,仍不愿放弃 | 破产企业家、失恋后仍坚持 |
| 腐败官员 | 被调查后仍试图掩盖真相、拖延时间 | 被立案调查后的官员 |
| 没落势力 | 曾经辉煌但已衰落,仍在挣扎维持 | 衰落的企业、没落的家族 |
三、使用场合与语气
- 正式场合:多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中,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
- 口语表达:较少使用,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中。
- 情感色彩:带有同情、惋惜或讽刺的意味,视具体语境而定。
四、常见误用与正确用法对比
| 正确用法 | 错误用法 |
| 他虽身患绝症,仍苟延残喘地活着。 | 他虽然很努力,但只是苟延残喘地工作。 |
| 这个公司已经苟延残喘,随时可能倒闭。 | 他虽然成绩不好,但还在苟延残喘地学习。 |
五、总结
“苟延残喘”主要用于描述那些在极度困境中,依然顽强生存的人。它不仅指生理上的苟活,也常用于形容精神上或事业上的坚持。这种状态往往带有无奈和悲哀的意味,提醒人们在面对绝境时,要理性判断是否值得继续坚持。
| 成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情感色彩 |
| 苟延残喘 | 勉强维持生命或现状 | 濒死、失败、腐败等 | 悲哀、惋惜、讽刺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苟延残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理性看待“坚持”与“放弃”的界限,避免盲目“苟延残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