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文言文】“凿壁偷光”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古代文人苦学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京杂记》,讲述的是西汉时期匡衡勤奋好学、克服困难读书的事迹。虽然“凿壁偷光”本身不是一篇完整的文言文作品,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和相关记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原文出处与内容概述
《西京杂记》是东晋葛洪所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其中记载了西汉时期的许多人物轶事。关于匡衡的“凿壁偷光”故事,原文如下: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讲述了匡衡因家中贫穷,没有灯油点灯,于是凿穿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后来,他通过勤奋学习,成为一代名臣。
二、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西京杂记》 |
故事人物 | 匡衡(西汉学者) |
故事背景 | 家境贫寒,无灯可读 |
行动描述 | 凿壁引邻家之光以读书 |
故事寓意 | 勤奋刻苦、不畏艰难 |
后世影响 | 成为励志典范,常用于鼓励学子 |
三、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
文言文原文: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白话翻译:
匡衡勤奋学习,但家中没有灯烛。邻居有灯却照不到他这边,匡衡便在墙上凿了个洞,把邻居家的光引进来,用书本对着光读书。
四、延伸思考
“凿壁偷光”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毅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强烈的激励意义,提醒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学习、不断进取。
结语:
“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它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经典片段,更是中华文化中坚韧不拔精神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