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篇全文及解释】《励学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劝学文章,旨在鼓励人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全文内容
《励学篇》全文如下:
> 天下之士,有志于学,而未尝自勉者,吾未见其能成也。
> 夫学也者,非徒诵读而已,必有志焉,有恒焉,然后可得而成也。
> 吾尝闻之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又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是故君子之学,贵乎立志;立志而后有恒,有恒而后有功。
> 恒而不已,虽愚者亦可进;志而不立,虽贤者亦难成。
> 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志不立,则学无归;学无归,则事无成。
> 夫学者,所以修其身、治其家、齐其国、平天下也。
> 不修其身,则无以齐家;不齐其家,则无以治国;不治其国,则无以平天下。
>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本于学也。
> 今夫学者,或志不坚,或行不笃,或心不专,或力不足,皆不足以成学。
> 是以君子务学,先正其心,次修其身,次齐其家,次治其国,次平天下。
> 夫学之要,贵在立志;志之要,贵在坚定;坚定之要,贵在恒久。
> 恒久而不辍,虽不能至,而志已远矣。
> 故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逐句解释
原文 | 解释 |
天下之士,有志于学,而未尝自勉者,吾未见其能成也。 | 天下的读书人,如果有志于学习,但从未自我激励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们能有所成就。 |
夫学也者,非徒诵读而已,必有志焉,有恒焉,然后可得而成也。 | 学习不仅仅是背诵书本,必须要有志向和恒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
吾尝闻之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我曾听说:“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担心自己是否具备立足的本领。” |
又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又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努力让自己值得被了解。” |
是故君子之学,贵乎立志;立志而后有恒,有恒而后有功。 | 因此,君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立志;有了志向之后才能坚持,坚持之后才能有成就。 |
恒而不已,虽愚者亦可进;志而不立,虽贤者亦难成。 | 如果坚持不懈,即使愚笨的人也能进步;如果志向不坚定,即使是贤人也难以成功。 |
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所以说:学习就像追赶一样,生怕赶不上,还怕失去它。 |
志不立,则学无归;学无归,则事无成。 | 志向不确立,学习就没有方向;学习没有方向,事情就难以成功。 |
夫学者,所以修其身、治其家、齐其国、平天下也。 |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身、治理家庭、整顿国家、安定天下。 |
不修其身,则无以齐家;不齐其家,则无以治国;不治其国,则无以平天下。 | 如果不能修养自身,就无法管理好家庭;不能管理好家庭,就无法治理国家;不能治理国家,就无法安定天下。 |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本于学也。 | 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学习为基础。 |
今夫学者,或志不坚,或行不笃,或心不专,或力不足,皆不足以成学。 | 现在有些学者,或者志向不坚定,或者行为不踏实,或者心思不专一,或者力量不够,都不足以成就学问。 |
是以君子务学,先正其心,次修其身,次齐其家,次治其国,次平天下。 | 因此,君子致力于学习,首先要端正内心,其次修养自身,其次管理家庭,其次治理国家,最后安定天下。 |
夫学之要,贵在立志;志之要,贵在坚定;坚定之要,贵在恒久。 | 学习的关键,在于立志;立志的关键,在于坚定;坚定的关键,在于持久。 |
恒久而不辍,虽不能至,而志已远矣。 | 如果持续不断,即使达不到目标,志向已经很远大了。 |
故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所以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前进就会后退。 |
三、总结
《励学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立志、恒心与坚持。韩愈认为,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并且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成就。文章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对现代人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我,还能实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发展。
核心观点 | 内容要点 |
学习目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学习关键 | 立志、恒心、坚持 |
成功条件 | 心志坚定、行动踏实 |
学习态度 |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现代意义 | 鼓励终身学习、自我提升 |
通过阅读《励学篇》,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内在动力,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