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是什么鸟】“杨花落尽子规啼”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的景象,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其中“子规”是关键意象,许多读者对它并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一、
“子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鸟类意象,通常指杜鹃鸟。在古诗词中,“子规”常被用来寄托离愁别绪、思乡之情或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其叫声哀婉,声音凄切,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中,诗人借“子规”的啼叫,表达对友人远行的牵挂与不舍。同时,也渲染出一种暮春时节的萧瑟气氛。
二、子规鸟的相关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学名 | 鸣鹃(Cuculus sparverius) |
别名 | 杜鹃、布谷、子规、催耕鸟 |
外形 | 羽毛多为灰褐色,腹部较白,眼圈呈白色 |
声音 | 啼声哀婉,常作“咕咕”或“布谷”声 |
生活习性 | 多栖息于山林、灌木丛中,善于隐蔽 |
文化意义 | 古诗词中常象征思乡、离别、悲秋等情感 |
在诗句中的作用 | 营造凄凉氛围,表达诗人情感 |
与“杨花”的关系 | 杨花落尽表示春末,子规啼叫象征离别之意 |
三、结语
“子规”虽是一种普通的鸟类,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内涵。李白用“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画面,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了解“子规”的真实身份和文化寓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子规”并非虚构之物,而是现实中的杜鹃鸟,它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