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是谁说的】“飞鸟尽,良弓藏”是一句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被用来比喻在功成名就之后,曾经依靠的人或工具被抛弃或遗忘。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和人际关系中的现实。
一、
“飞鸟尽,良弓藏”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范蠡对越王勾践的一种劝谏之语。其含义是:当猎物(飞鸟)被猎尽后,弓箭(良弓)也就失去了作用,不再需要。引申为:当一个人完成使命或取得成功后,曾经帮助他的人可能会被冷落甚至被抛弃。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一面。它常被用于形容权力更迭、功臣失势等现象。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飞鸟尽,良弓藏 |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 原文出处 |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 作者/人物 |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谋士) |
| 含义 | 比喻功成之后,旧人或工具被抛弃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政治斗争、权力更替、功臣失势等 |
| 引申意义 | 揭示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质,警示人们防患未然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分析、政治评论等场合 |
三、补充说明
虽然“飞鸟尽,良弓藏”常被归于范蠡之口,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原文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原本是范蠡对越王勾践的忠告,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辙,善待功臣。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句话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政治评论中,表达了对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了解“飞鸟尽,良弓藏”的来源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人物的处境,也能从中汲取经验,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与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