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是什么意思】“赤地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因自然灾害(如干旱、战争等)导致土地干裂、寸草不生、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灾后或战后的惨状,强调土地的极度贫瘠和环境的恶劣。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赤地千里 |
拼音 | chì dì qiān lǐ |
出处 | 《左传·昭公三十年》:“赤地千里,民无食。” |
含义 | 形容因灾害或战争造成土地干裂、荒芜,没有生机的景象。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灾后或战后的惨状。 |
近义词 | 荒无人烟、寸草不生、饥荒遍野 |
反义词 | 绿意盎然、沃土千里、五谷丰登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自然灾害后:
“这场大旱让农田干裂,赤地千里,农民颗粒无收。”
2. 战争影响:
“战火过后,村庄被毁,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3. 文学描写:
“古书中记载,当年饥荒严重,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赤地千里”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描述,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灾难和战争带来的痛苦记忆。在古代,粮食是生存的基础,一旦出现“赤地千里”的情况,往往意味着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因此,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珍惜资源、防范灾害。
四、总结
“赤地千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土地因灾害或战争而变得荒芜、毫无生机的状态。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面对极端环境时的脆弱与无奈。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