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什么意思】“不寒而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紧张或震惊时,即使没有受到寒冷的刺激,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发抖、战栗。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心理上的强烈反应,而不是物理上的寒冷。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不寒而栗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含义 | 形容非常害怕或震惊,导致身体发抖,即使没有实际的寒冷 |
出处 | 《史记·酷吏列传》:“人主之尊,如天之高,如地之厚,故能覆载万物,而不寒而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恐怖事件 | 看到那场车祸后,他感到不寒而栗。 |
表达极度惊讶 | 听到那个消息时,她不寒而栗,久久说不出话来。 |
强调心理冲击 | 那个神秘的传说让他不寒而栗,不敢再深入探索。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1:将“不寒而栗”理解为字面意思,认为是天气寒冷导致的发抖。
- 正确理解应是心理层面的恐惧或震惊。
- 误用2:在非正式场合频繁使用,显得过于书面化。
- 建议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正式演讲中使用。
四、总结
“不寒而栗”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的是人在面对极端情绪时的身体反应。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