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陶侃惜谷》是一篇出自《晋书·陶侃传》的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晋名将陶侃珍惜粮食、体恤百姓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陶侃勤俭节约、关心民生的品德。
一、文言文原文:
> 陶侃尝出游,见人握一束谷,欲弃之。侃问其故,曰:“此谷不熟。”侃曰:“虽不熟,犹可食也。”遂取而食之。后人或问之,侃曰:“吾虽不能赈人,然当自食其力,不可轻弃。”
>
> 又尝见人杀牛,侃曰:“牛耕田,不可杀。”遂止之。人皆服其仁。
二、白话翻译:
陶侃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有人拿着一捆未成熟的谷子,打算丢掉。陶侃问他原因,那人说:“这谷子还没熟。”陶侃说:“虽然没熟,但还能吃。”于是拿过来吃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陶侃说:“我虽然不能救济别人,但应当自己努力,不能轻易浪费。”
又有一回,他看到有人要杀一头牛,便说:“牛是用来耕地的,不能杀。”于是阻止了那人。人们都佩服他的仁德。
三、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晋书·陶侃传》 |
作者 | 不详(记载于《晋书》) |
主题思想 | 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体恤民情 |
故事背景 | 东晋时期,陶侃作为一位有德行的将领 |
关键人物 | 陶侃、农夫、屠夫 |
故事内容 | 1. 陶侃劝人不要浪费未熟的谷子; 2. 陶侃阻止杀牛,体现仁爱之心 |
人物品质 | 节俭、仁慈、自律、体恤百姓 |
现代启示 | 弘扬节约精神,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
四、文章小结
《陶侃惜谷》虽为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陶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节约,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仁德,体现出一位贤臣应有的风范。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通过这篇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节俭”和“仁爱”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更加珍惜资源、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