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居鷇食诗词】“鹑居鷇食”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庭燎》:“鹑之奔奔,鹊之彫彫。”原意是指鹌鹑和鸤鸠(一种鸟)四处奔走、觅食的生活状态。后人引申为生活困顿、漂泊无依的象征。在诗词中,“鹑居鷇食”常用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或借以抒发个人漂泊不定、不得志的情感。
以下是对“鹑居鷇食”相关诗词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词背景与含义
“鹑居鷇食”最早见于《诗经》,后来在历代文人笔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映。在古诗词中,这一意象常用于描绘百姓生活的艰难、士人的漂泊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二、相关诗词汇总表
诗词名称 | 作者 | 出处 | 内容节选 | 释义/情感 |
《诗经·小雅·庭燎》 | 无名氏 | 《诗经》 | “鹑之奔奔,鹊之彫彫。” | 描写鹌鹑和喜鹊的形态,隐喻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
《行路难》 | 李白 | 唐代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虽未直接使用“鹑居鷇食”,但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渴望实现理想的志向。 |
《登高》 | 杜甫 | 唐代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表现诗人晚年漂泊、孤寂,与“鹑居鷇食”的意境相似。 |
《春望》 | 杜甫 | 唐代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反映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暗合“鹑居鷇食”之意。 |
《悯农》 | 李绅 | 唐代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直接描写农民劳作之苦,体现“鹑居鷇食”的生活状态。 |
三、诗词中的“鹑居鷇食”意象解析
1. 生活艰辛:如杜甫《春望》中所写,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正与“鹑居鷇食”相呼应。
2. 漂泊无依:李白、杜甫等诗人自身经历漂泊,他们的作品中常有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鹑居鷇食”的无奈。
3. 社会批判:部分诗词通过“鹑居鷇食”来反映社会不公,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四、结语
“鹑居鷇食”不仅是一个文学意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这一意象贯穿古今,成为表达民生疾苦与人生漂泊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注: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结合历史文献与诗词文本,力求还原“鹑居鷇食”在诗词中的真实意义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