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瘦嶙峋的意思】“骨瘦嶙峋”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身体非常消瘦,骨头都露在外面,看起来非常虚弱。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因疾病、饥饿、过度劳累或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极度消瘦状态。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骨瘦嶙峋 | gǔ shòu lín xún | 形容人非常瘦,骨骼突出,皮包骨的样子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的体态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骨瘦嶙峋”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描写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因病或生活困苦而显得格外瘦弱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依然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用来刻画人物的悲惨境遇或精神状态。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骨柴如柴、瘦骨如柴、形销骨立 |
反义词 | 肥头大耳、肥硕丰满、体态丰腴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
- “他蜷缩在角落里,骨瘦嶙峋,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
2. 新闻报道:
- “在战乱地区,许多儿童因饥饿而骨瘦嶙峋。”
3. 日常交流:
- “你最近是不是太辛苦了?整个人都骨瘦嶙峋了。”
五、注意事项
- “骨瘦嶙峋”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通常不用于形容健康、正常体型的人。
- 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避免造成误解或冒犯他人。
总结
“骨瘦嶙峋”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消瘦的状态。在写作和表达中,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需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不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