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七不准】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其中“高校教师七不准”是该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是对“高校教师七不准”的总结与梳理。
一、高校教师七不准
“高校教师七不准”主要从师德师风、教学行为、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维护教育公平与学术尊严。
以下是“高校教师七不准”的具体
| 序号 | 不准内容 |
| 1 | 不准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
| 2 | 不准违反教育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本职工作的活动 |
| 3 | 不准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数据,或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科研成果 |
| 4 | 不准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性骚扰或侮辱、体罚等不当行为 |
| 5 | 不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或在招生、考试、评优评奖等环节中徇私舞弊 |
| 6 | 不准参与或组织非法组织、非法活动,或传播错误思想言论 |
| 7 | 不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损害学校声誉 |
二、意义与实施建议
“高校教师七不准”不仅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约束,更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其实施有助于:
- 强化师德建设:通过明确行为边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 提升教学质量:杜绝教学敷衍、违规行为,促进教学规范化;
- 维护学术公正:遏制学术不端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 保护学生权益:防止师生关系失衡,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落实“高校教师七不准”,建议高校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并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三、结语
“高校教师七不准”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规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以此为戒,恪守职业操守,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