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经三写乌焉成马解释及出处】一、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是一句古语,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意思是:一个字经过三次书写,可能会被误写成另一个字。这句话用来形容在传递或抄写过程中,文字容易发生错误,尤其是在没有严格校对的情况下。
这句话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提醒人们在记录、传播信息时要仔细核对,避免因笔误或疏忽导致误解或错误。在古代,由于书籍多为手抄本,这种现象尤为常见,因此古人对此格外重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 |
原文 |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
字面意思 | 一个字经过三次书写,可能变成另一个字(如“乌”变成“马”)。 |
引申含义 | 强调文字在反复转录中容易出错,提醒人们注意准确性和严谨性。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强调文字校对的重要性,也可用于批评信息传递中的失误。 |
现代应用 | 在出版、翻译、学术研究等领域中,常用来提醒人们注意文本的准确性。 |
相关成语 | “以讹传讹”、“笔误失真”、“传抄之误”等 |
三、结语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虽然出自古代典籍,但其警示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价值。无论是在书面表达还是口头交流中,保持语言的准确与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小失大,确保信息的真实与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