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矫不群国语辞典】“矫矫不群”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人矫矫不群。”意指一个人性格刚强、不随波逐流,具有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在现代汉语中,“矫矫不群”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独特见解、不轻易附和他人的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以下是对“矫矫不群”的详细解析,并结合《国语辞典》中的解释进行整理总结。
一、成语释义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矫矫不群 |
拼音 | jiǎo jiǎo bù qú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形容人性格刚强、不随俗,有独立精神,与众不同。 |
近义词 |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孤高自许 |
反义词 | 随波逐流、庸庸碌碌、趋炎附势 |
二、成语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例句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为人正直,矫矫不群,从不阿谀奉承。 |
表达对某人的赞赏 | 她在团队中总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真是矫矫不群。 |
文学作品中描写角色 | 小说中的主人公性格孤傲,可谓矫矫不群。 |
三、《国语辞典》中的解释
根据《国语辞典》,“矫矫不群”被解释为:
> “形容人品高尚,行为出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该辞典还指出,此成语多用于褒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精神上的超然。
四、成语的文化意义
“矫矫不群”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重视。在古代,士人往往以“矫矫不群”自勉,追求道德操守和思想独立;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被用来鼓励人们保持自我,不盲从潮流。
五、结语
“矫矫不群”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在语言上具有美感,更在精神层面上传递了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风气,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和践行。
总结:
“矫矫不群”是一个表达独立人格与不随俗的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国语辞典》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当今社会,保持“矫矫不群”的品质,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我,做出更有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