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什么意思】“怙恶不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明知自己行为错误却依然不悔改的人。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历史或批评性语境中较为常见。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怙 | 依靠、凭借 |
恶 | 罪恶、坏事 |
不 | 不 |
悛 | 悔改 |
整体意思:指一个人犯了罪或做了错事,却仍然坚持不改正,继续作恶。
二、出处与用法
该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虽未直接出现“怙恶不悛”,但类似思想在古文中多有体现。后世常用此词来形容顽固不化、屡教不改之人。
常见用法:
- 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不思悔改。
- 在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反派角色的性格特点。
- 在法律或道德评价中,表示对某人行为的严厉批评。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悔改 |
反义词 | 改过自新、悔过自新、痛改前非 |
四、使用示例
1. 他多次违反校规,怙恶不悛,最终被学校开除。
2. 那个歹徒怙恶不悛,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3. 老师希望他能幡然醒悟,不要怙恶不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总结
“怙恶不悛”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不愿改正。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人行为,也可用于评价社会现象或历史人物。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怙恶不悛”不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对人性、道德和行为选择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