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在给汉元帝的奏疏中。原文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侵犯国家尊严和利益者的坚决态度,也成为了后世弘扬民族精神、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口号。
一、历史背景
陈汤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匈奴的战争。他在公元前36年与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击败了北匈奴郅支单于。此战中,陈汤面对强大的敌人,敢于迎难而上,最终取得胜利。战后,他向朝廷上书,提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观点,强调即使敌人逃到再远的地方,也要将其绳之以法,维护汉朝的威严。
二、语义解析
- “犯强汉者”:指的是那些敢于挑战或侵犯强大汉朝的人。
- “虽远必诛”:即使他们逃到再远的地方,也一定会被追捕并惩罚。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敌人的警告,更是对国家实力的一种自信表达。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高度重视。
三、文化影响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在现代影视、新闻报道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中频繁出现,激励人们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理解为:对于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无论其背后有多大的势力支持,都应当依法予以追究。这不仅是法律的体现,也是国家意志的展现。
五、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西汉陈汤《汉书·陈汤传》 |
| 原文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 意义 | 表达对侵犯国家利益者的坚决打击态度 |
| 历史背景 | 西汉时期对匈奴作战胜利后的感慨 |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常用于爱国主义教育 |
| 现实意义 | 强调对危害国家利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
结语: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尊严不容侵犯,面对任何威胁,都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去捍卫。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