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的意思是什么】“拂袖而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不愉快或不满的情况时,表现出一种高傲、不屑或愤怒的情绪,并选择离开现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甩动衣袖,毅然决然地离开的场景。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拂袖而去 |
| 拼音 | fú xiù ér qù |
| 释义 | 形容人因不满、愤怒或不屑而甩动衣袖,迅速离开现场。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而叱之,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曰:‘壮士!——再拜献大王足下。’……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哙,哙直撞而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至,项王曰:‘沛公安在?’……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樊哙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于是遂去,不辞。……项王怒,欲杀亚父。亚父曰:‘吾去,汝辈皆且为所虏!’……”(虽非直接出处,但“拂袖而去”常见于古代文学中)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形容人物情绪激烈,态度坚决。 |
| 近义词 | 傲然离去、扬长而去、拂衣而去、转身而去 |
| 反义词 | 留恋不舍、依依惜别、忍辱负重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工作场合 | 面对上司的无理要求,他拂袖而去,表示不满。 |
| 家庭关系 | 妻子责怪他不顾家,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
| 社会交往 | 在会议上被误解后,他拂袖而去,不再多言。 |
三、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
“拂袖而去”不仅是一种行为描写,更是一种情绪表达。它体现了说话者的自尊心、独立性以及对某些事物的强烈反感。在传统文化中,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一种“有骨气”的表现,但也可能被解读为不够圆滑或过于冲动。
四、总结
“拂袖而去”是汉语中一个富有画面感和情绪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情绪激动时果断离开的情景。它不仅表达了人物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