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的释义和出处】“下里巴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通俗、大众化的事物或人。在文学、艺术乃至日常交流中,这个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下里巴人”的释义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下里巴人 | 原指古代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后引申为通俗、大众化的文艺作品或人。也常用来比喻文化层次较低或缺乏教养的人。 |
注意: 在现代使用中,“下里巴人”有时带有贬义,但其本意并非完全负面,更多是强调通俗性与大众性。
二、出处
“下里巴人”最早见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兽有麒麟,龟有灵,皆出于其类。夫圣人者,不拘于世,其道必隆;贤者不拘于俗,其名必彰。今夫‘下里巴人’,国中之凡民也,而上之歌者,非独君子之所能也。”
这段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作品,用来说明高雅的艺术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理解,而“下里巴人”则是普通百姓所喜爱的通俗歌曲。
三、延伸解读
1. 文化层次的对比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前者代表通俗文化,后者代表高雅文化。这种对比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艺术风格的分类方式。
2. 现代用法的变化
在当代语境中,“下里巴人”有时被用来调侃某些文化产品过于“接地气”,甚至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也不乏正面使用,如形容某作品贴近群众生活。
3. 地域文化特色
“下里巴人”源于楚地,反映了古代楚文化的独特风貌。楚地音乐、诗歌、民俗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也让“下里巴人”成为了解楚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下里巴人 |
释义 | 原指楚地民间通俗歌曲,后引申为通俗、大众化的文艺作品或人。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文化含义 | 体现古代艺术风格的对比,反映楚地文化特色。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通俗文化或人,有时带贬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下里巴人”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例子,也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与“俗”关系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