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意思解释】“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用来形容双方在地位、权力或立场上平等对立,互不相让。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两个势力、组织或个人之间形成对等抗衡的局面。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分庭抗礼 |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 出处 |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 |
| 含义 | 形容双方地位相等,彼此对抗,互不退让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双方势均力敌 |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平起平坐 |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唯命是从、俯仰由人 |
二、详细解释
“分庭抗礼”字面意思是“各自在庭院中相对而立,以礼相待”。在古代,只有地位相同的人才能在同一个庭院中相对行礼,而“抗礼”则意味着双方以对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不卑不亢。
这个成语最初用于描述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后来引申为任何两个力量、机构或个人之间在地位、实力、立场上处于对等状态,并且可能产生冲突或竞争的情况。
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两家大公司可能“分庭抗礼”,彼此在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在政治领域,不同派系也可能“分庭抗礼”,形成制衡局面。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商业竞争 | 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与三星长期“分庭抗礼”。 |
| 政治格局 | 国内两大政党在政策上“分庭抗礼”,形成政治平衡。 |
| 学术讨论 | 两位学者在学术观点上“分庭抗礼”,各执一词。 |
四、注意事项
- “分庭抗礼”强调的是“对等”和“对抗”,而不是单纯的“对立”。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于不平等的关系中。
- 此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用于描述各种对等竞争或对抗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