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出自哪里】“负荆请罪”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主动向对方认错、赔礼,表示诚恳的道歉。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源于战国时期。
一、成语出处
“负荆请罪”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两人原本关系紧张,后来因国家大义而和解,其中“负荆请罪”便是廉颇向蔺相如认错的经典情节。
二、成语含义
| 词语 | 含义 |
| 负荆 | 背着荆条,表示自责、认错 |
| 请罪 | 请求惩罚或道歉 |
整体意思:背着荆条去请求惩罚,表示主动认错、赔礼。
三、历史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时间 | 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 |
| 国家 | 赵国 |
| 主要人物 | 廉颇、蔺相如 |
| 故事起因 | 廉颇对蔺相如官位高于自己不满,多次挑衅 |
| 故事发展 | 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避免冲突,廉颇深受感动 |
| 结果 | 廉颇背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
四、成语使用场景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工作中犯错后道歉 | “他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主动负荆请罪。” |
| 家庭矛盾后和解 | “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父母负荆请罪。” |
| 朋友间误会后沟通 | “他为了化解误会,决定负荆请罪。” |
五、总结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向文臣蔺相如认错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勇于承认错误、顾全大局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知错就改”的典范。在现代语境中,“负荆请罪”多用于表达真诚的歉意和悔过之意。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负荆请罪 |
|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含义 | 背荆条请求惩罚,表示认错、赔礼 |
| 来源 | 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与蔺相如 |
| 使用场景 | 工作、家庭、朋友间的道歉与和解 |
| 精神内涵 | 勇于认错、顾全大局、重视情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