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穷年什么意思】“兀兀穷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专心致志、勤奋努力地度过一年又一年,表现出一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对自身追求学问或事业的描述,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以下是对“兀兀穷年”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兀兀 | 形容专心致志、不倦的样子 |
穷年 | 指一年又一年,表示时间的漫长 |
整体含义:
指人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勤奋不懈,持续不断地努力。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兀兀穷年,无有休息。”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学者、工匠、艺术家等长期专注某一领域 |
情感色彩 | 带有褒义,强调坚持与毅力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埋头苦干、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
反义词 | 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学术研究:他在图书馆中兀兀穷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2. 艺术创作:这位画家一生兀兀穷年,只为一幅画作精益求精。
3. 职业发展:他多年兀兀穷年,最终在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五、文化内涵
“兀兀穷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重视勤学、敬业、持之以恒的传统精神。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此自勉,表达自己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
总结
“兀兀穷年”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期专注于某项工作或学习,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中华文化中“坚持”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生活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与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