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鹘落释义】“兔起鹘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句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故曰:‘天下之大本,其在人君之志也。’”后来,“兔起鹘落”被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像兔子跳起、鹘鸟俯冲一样,一眨眼之间就完成了。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或行动迅速、果断的情景,强调动作的敏捷与效率,也隐含一种无法预料和难以阻挡的趋势。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兔起鹘落 |
出处 | 宋代苏轼《晁错论》 |
原意 | 比喻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 |
引申义 | 形容行动迅速、果断,或事件发展迅猛不可挡 |
使用场景 | 描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等 |
近义词 | 突如其来、闪电般迅速、一蹴而就 |
反义词 | 循序渐进、慢慢吞吞、迟疑不决 |
二、使用示例
1. 历史事件:
“清末民初,政局动荡,兔起鹘落,政权更迭频繁。”
2. 现代生活:
“市场变化莫测,企业若不能兔起鹘落应对,便可能被淘汰。”
3. 文学描写:
“他见势不妙,兔起鹘落,转身便逃。”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兔起鹘落”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还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智慧。兔子跳跃迅速,鹘(一种猛禽)俯冲迅猛,两者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象征着事物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感。
这一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快”的重视,尤其在军事、政治、谋略等方面,往往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兔起鹘落”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结语
“兔起鹘落”作为一个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性的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在现代语言中也被广泛使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迅速的行动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