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一句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原意是说如果鸟巢被倾覆了,里面的小鸟还能保全吗?比喻在大难临头时,个体很难独善其身。这句话常用于形容在整体遭遇毁灭或崩溃的情况下,个人或小团体也难以幸免。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 原文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 字面意思 | 鸟巢倾倒,哪里还有完整的蛋? |
| 比喻意义 | 整体遭受毁灭时,个体也难以幸免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集体灾难中个人无能为力 |
二、历史背景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据传是王导对侄子王悦所说。当时正值战乱,王导看到局势危急,感叹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表达了他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后来这句话成为人们面对大势所趋时的一种无奈表达。
三、现实应用与启示
| 应用领域 | 说明 |
| 政治 | 在政权更迭或社会动荡中,官员和百姓往往难以自保 |
| 企业 | 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员工可能面临裁员或失业 |
| 家庭 | 家族若遭变故,成员也容易受到牵连 |
| 个人 | 在重大事件面前,个人力量有限,需顺应大势 |
四、文化影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深刻的生存哲学。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可抗力时,应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乐观或侥幸心理。同时,也强调了团结与共存的重要性。
五、总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在大的环境变化面前,个体的力量往往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大局,增强风险意识,学会在变化中寻找生存之道。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 含义 | 整体毁灭时,个体难以幸免 |
| 历史背景 | 王导对战乱局势的感慨 |
| 应用场景 | 政治、企业、家庭、个人 |
| 文化意义 | 提醒人们关注大局,增强风险意识 |
| 启示 | 在大势面前,个人应顺势而为,避免盲目乐观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句古语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