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文学、艺术或日常表达中。它源于古代的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以下将从定义、来源、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用来比喻通俗、大众化的作品或人。与“阳春白雪”相对,表示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对比。在现代汉语中,“下里巴人”多用于形容语言、艺术风格较为通俗、贴近大众生活的内容,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不够高雅。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明确的解释,属于常见的文化类词汇,广泛应用于文学评论、艺术分析等领域。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下里巴人 |
拼音 | xià lǐ bā rén |
出处 | 源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故‘下里巴人’,国中之民,莫不闻者。” |
本义 | 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大众化的文艺作品或人。 |
引申义 | 常用于对比“阳春白雪”,表示通俗、大众化;也可含贬义,指缺乏高雅品味。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贬义(根据语境而定) |
常用搭配 | “下里巴人式的语言”、“下里巴人风格” |
近义词 | 阳春白雪(反义)、通俗易懂、大众化 |
反义词 | 阳春白雪、高雅、文雅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艺术评论中,描述作品或人的通俗性。 |
《汉语大词典》解释 | 指楚国的民间歌曲,后引申为通俗、大众化的作品或人。 |
三、结语
“下里巴人”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无论是用于文学批评,还是日常交流,都能准确传达出“通俗、大众化”的含义。了解其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