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解释】“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常用来形容双方在地位、权力或观点上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甚至形成对立局面。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外交、商业等领域的对等关系或对抗状态。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分庭抗礼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使郤乞告于楚曰:‘……’楚子曰:‘彼君仁,其人勇,不可与争。’乃分庭而抗礼。” |
字面意思 | “分庭”指分设庭院,“抗礼”指对等行礼,表示双方地位相当,彼此尊重但互不妥协。 |
引申义 | 形容双方势力相当,互不退让;也可用于形容观点、立场对立,彼此抗衡。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政治、外交、商业、学术等领域中的平等竞争或对立关系。 |
二、成语用法举例
1. 政治领域
在国际关系中,两国虽有分歧,但仍保持外交往来,可称为“分庭抗礼”。
2. 商业竞争
两家公司实力相当,在市场上互相竞争,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 学术争论
不同学派在学术问题上各执一词,彼此不相让,也常被形容为“分庭抗礼”。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平起平坐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屈服投降、甘拜下风 |
四、总结
“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平等、对等、抗衡的关系,常见于各种竞争和对立的环境中。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双方力量或立场的对等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