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几月几日】国家公祭日是中国为了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以及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而设立的重要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会举行庄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以下是对“国家公祭日几月几日”的总结与相关信息整理:
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公祭日名称 | 国家公祭日 |
| 设立时间 |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
| 纪念事件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
| 定期时间 | 每年12月13日 |
| 纪念意义 |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二、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悼念在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同胞,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历史真相、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
三、国家公祭日的活动形式
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
- 国家层面的公祭仪式:在北京、南京等地举行庄严的悼念仪式。
- 默哀活动:在公祭日当天,全国范围内的防空警报鸣响,人们进行默哀。
- 展览与讲座:各地博物馆、学校等机构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普及历史知识。
- 媒体宣传: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广泛报道公祭日的相关内容,增强公众的历史意识。
四、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同时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共同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五、结语
国家公祭日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以庄重的方式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和平之光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