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高中课文原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式散文,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中。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
《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主题:千里马虽多,但能识别它们的人却很少。接着,作者描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现状,指出其不遇“伯乐”便无法展现才能。最后,作者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讽刺,批评了那些不能识才、压制人才的社会现象。
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二、文章要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韩愈(唐代) |
出处 | 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 |
体裁 | 散文(寓言式) |
主旨 | 批判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呼吁重视人才 |
核心观点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比喻手法 | 用“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才者 |
表现方式 | 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反映社会问题 |
文章结构 | 开头点题 → 中间论述 → 结尾抒发感慨 |
语言风格 | 简洁有力,含蓄讽刺 |
现实意义 | 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发现人才 |
三、结语
《马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提醒我们,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用,否则将被埋没;同时,也警示人们要具备识才的眼光和胸怀。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