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相宜是出自哪一首古诗】“总相宜”一词常被用于形容某种事物在不同情境下都能表现出色,给人以恰到好处、和谐自然的感受。这一词语最早来源于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生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象,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一、
“总相宜”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通过描写西湖在晴天与雨天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不仅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即事物在不同状态中都能保持其独特美感。
二、相关诗句及出处对照表
句子 | 出处 | 作者 | 朝代 | 释义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宋代 | 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还是浓艳都十分合适,形容西湖无论晴雨皆美。 |
西湖天下景,游者不须频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宋代 | 西湖是天下最美的风景,游客无需频繁游览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宋代 | 雨中的山色朦胧迷离,别有一番奇丽之感。 |
三、延伸理解
“总相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事物依然能够保持其内在的和谐与美感。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或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意境,都与“总相宜”的精神相通。
四、结语
“总相宜”作为一句经典诗句,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包容的精神。如今,“总相宜”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一种理想状态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