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是指什么】“高屋建瓴”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句话:“秦失其政,陈胜、吴广首难,天下响应,豪杰蜂起,不可胜数。然项羽奋臂于淮泗之间,提剑而起,遂成霸王之业;汉王起于丰沛,因势利导,终得天下。故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原意是站在高楼上倒水,形容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态势。
在现代汉语中,“高屋建瓴”常用来比喻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从整体上掌控局势,具有战略眼光和宏观思维。它强调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制定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屋建瓴”原本是形容从高处倒水,水流顺畅、势不可挡。后来引申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具备“高屋建瓴”思维的人,往往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表格说明: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 
| 原意 | 从高楼上倒水,水流顺畅,势不可挡 | 
| 引申义 | 比喻具有战略眼光,能从全局把握问题 | 
| 使用场景 | 工作、管理、学习、政策制定等需要宏观思维的场合 | 
| 近义词 |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 
| 反义词 | 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鼠目寸光 | 
| 典型应用 | 企业战略规划、国家政策制定、个人发展路径设计 | 
通过理解“高屋建瓴”的含义,我们可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加注重整体布局和长远目标,避免陷入细节而忽视大局。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也能在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